仲景流感脈藥連珠訣

鄭凱元醫師 文


入冬以來流行性感冒大舉肆虐,造成大流行,據【衛生署】統計已超過二十萬人,且今年很可能是流感,十年一次的大流行。由於抗生素的濫用,至使病毒每每發生突變,使群醫束手無策。


中醫早在千年前,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就有對抗流感,貼切的脈、證、藥、方,而且不因時空的轉變,而療效有所打折,於今日使用,只要辨證正確,當即效如浮鼓。西醫對細菌、病毒等是採殺無赦的態度,效果確實立杆見影,但負作用確無窮,一但能將病毒殺死的藥物,一入人體不但殺死病毒,同時也會殺死我們自身的細胞,造成免疫力下降,這時便造成細菌突變的有力條件了,一但將舊病毒殺死,由於物競天擇的道理,使病毒發生突變,此時舊病毒已全被殺死,且人體的免疫力也隨之降低,造成新病毒免去適者生存的淘汰,形成大量繁殖的有力條件,當然以後新的更惡毒的病毒,便同此模式不斷產生而流患無窮了。


而中國人講究中庸法則,故中醫承此法統,講究平衡,也就是互利共生,敵我互不相犯之策,大家相安無事,譬如正氣50病邪亦50,則如天秤,互相平衡,即中醫所稱的「平人」,無病之人,要知細菌、病毒並非全然壞處,如細菌能分解酵素,合成維生素等。我們以一天秤譬喻R50-L50是平衡狀態,我們以R 表邪(陰)L代表正(陽)。《素問.調經論》曰:「陰盛則內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也就是說R一但超過50或低於50則會產生內寒及 內熱證,L一但超過50或低於50則會產生外熱證及外寒證。故《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就是此理。由此可知中醫治病是製造機體平衡的有利條件,並非殺死細菌,只須求得陰陽之平衡,則疾病自會痊癒,正邪 相安無事,也就是《內經》所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道理。「正氣」並非單指免疫系統,而是廣泛的指人體的自我平衡能力,正氣健全 則邪無機可乘;當流感盛行期之12月~3月,天氣驟寒,傷了人體的正氣,導致正(免疫系統)與邪(細菌,病毒)失衡,發生了敏感性衝突現象,故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卷三第十條》曰:「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觸冒者,則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病者,以其最盛殺 厲之氣也。」所以如何加強體質,與環境產生平衡共生,才是根本之道。


我們都知道,細菌的任務是將不適生存的生物分解,以免造成屍毒,如生物之屍體不能分解,不但養分無法再利用,可想現今堆積在地球的死屍將有多龐大,多可怕了,故細菌無罪,罪在人之不固根本,以致於被細菌、病毒認為不適生存之物體,而欲將之分解,故便病邪纏身,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夫上古聖人之字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再如仲景序言所言:「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及。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未,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慓,降志屈節,欽望巫祝。」正合裕話所說:「小病不醫,大病才在問童乩」。

  

西醫將流感病毒病分為A.B.C三大型,其特性是一段時日就會「突變」使得有抗體的人再次得病。A型流感病毒表面特有的抗原包括HH1.H2.H3)及NN1.N2)來形成A型病毒的亞型,如H1.N1為西班牙型,H3.N2為香港型,每隔2-3年就會有一次小變化,使人反覆得病,造成一些地區小規 模流行或擴展到全國大流行。於1030年病毒會在HN出現一個大變化(如H2.N1變化成H3.N2)此時所有的人幾乎都無抗體。於是形成全世界的大流行。本世紀有三次大流行,1918-1919年西班牙型造成全球二千萬人死亡,1957-1958年的亞洲型造成【美國】七萬人死亡,1968-1969年香港型造成【美國】三萬四千人死亡。如此橫掃,幾年後,有抗體的人多了,病毒又開始小變化,使人再次得病。故仲景於《傷寒雜病論.序言》曰:「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可證其所指的傷寒,即今所稱的流行流感冒。

   

流感最大的特徵就是不管大人、小孩,都會高燒好幾天,無論用什麼藥,都無法改變其過程,因這是身體上免疫系統的一種自然運件。故仲景開宗明意於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卷三.第十二條,即指出:「凡傷於寒,傳經則為熱病,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多死。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 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第十三條曰:「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汗出目痛鼻乾不得臥」。第十四條曰:「尺寸俱 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受病,未入於腑者,皆可汗而已」。第十五條曰:「尺寸俱沉濡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第十六條曰:「尺寸俱沉細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第十七條曰:「尺寸俱弦微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受病,已入於腑者,皆可下而已。」西醫言流感是上、下呼吸道都會被感染,經由飛沫感染一兩天就會發高燒,然後項背腰脊一身肌肉痠痛(太陽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鼻水鼻塞、怕光流激、眼痛(陽明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汗出目痛鼻乾不得臥。),胸脅悶痛、旋暈耳鳴(少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虛脫沒食欲、聲音沙啞(太陰其脈布 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乾咳厲害、口破少尿(少陰其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少數有嘔吐腹瀉、煩躁拘攣(厥陰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大多數人幾天後就會好轉,但如本來有呼吸道、心臟及腎臟痼疾、糖尿病、免疫不全的,特別是幼兒及老人,比較容易有疾病惡化或併發症 如肺炎、支氣管炎引發哮喘、心肌炎、心包膜炎(太陽與少陰兩感),腦膜炎、肌肉炎、橫紋肌溶解(陽明與太陰兩感),中耳炎、雷氏症候群,引起腦水腫(少陽 與厥陰兩感)。嚴重者,甚至死亡(在【美國】每年約有二萬人死於流感。),這就是仲景所稱之兩感(原本就有痼疾,再加上流感)故稱為兩感者多死。

   

治療上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卷三.第十八條曰:「傷寒傳經在太陽,脈浮而急數,發熱無汗,煩躁,宜[麻黃湯]。」,第十九條曰:「傳陽明,脈大而數, 發熱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湯];不差與[承氣湯]。」,第二十條曰:「傳少陽,脈弦而急,口苦咽乾,頭暈目玄,往來寒熱,熱多寒少,宜[小柴胡湯] 不差與[大柴胡湯]。」第二十一條曰:「傳太陰,脈濡而大,發熱,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朮厚朴石膏黃芩甘草湯]。」第廿二條曰:「傳少陰,脈沉 細而數,手足時厥時熱,咽中痛,小便難,宜[附子細辛黃連黃芩湯]。」第廿三條曰:「傳厥陰,脈沉弦而急,發熱時悚,心煩嘔逆,宜[桂枝當歸湯],吐蚘者,宜[烏梅丸]。」廿四條曰:「以上皆傳經脈證並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臟為傳經變病,治列後條。」廿五條曰:「若兩感於寒者,一曰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脈時浮時沉,時數時細,[大青龍湯]加附子主之。」廿六條曰:「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脈時高時卑,時強時弱,宜[大黃石膏茯苓白朮枳實甘草湯]。」廿七條曰:「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脈乍弦乍急,乍細乍散,宜當[歸附子湯]主之。」廿八條曰:「以上皆傳經變病,多不可治,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則榮衛不行,臟腑不通而死矣,所謂兩感 於寒不免於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綜上我們可以下圖表示之:



由圖我們可了解,外邪入內,先犯第一層太陽寒水氣化出路,故發熱無汗煩燥,治法宜用宣散法。第二層乃陽明,主燥,外邪入此,化為燥邪,故發熱汗出、口渴、舌燥。第三層乃少陽所主,少陽主相火,居半表半裡之間,故往來寒熱,治法宜和解。第四層乃太陰所主太陰主濕,邪與濕 合,化成濕邪,濕多成瀉,故下利口渴,腹中急痛。第五層乃少陰所主,少陰有兩法,一邪從少陰心火化為病,則火症居多,法宜清潤,一邪從少陰腎水化為病則陰寒為重,治法宜溫經散寒。第六層乃厥陰所主,厥陰亦有二法,一邪從風化為病,風為陽邪,故熱深厥深,下攻則便膿血,上攻則喉痺,治法宜養陰清熱。一從陰化為病,多見爪甲青黑、腹痛,治法宜回陽救厥。特別要說明的,由於少陽居於半表半裡,故寒熱往來,所以有兩方,寒多則用[小柴胡湯],熱多則用[大柴胡 ]。厥陰居於二陰交盡之地,故厥熱進退,亦有二方如熱多則用[桂枝當歸湯],寒多則用[烏梅丸](二方雖都寒熱藥雜合,但前方寒藥較多,後方熱藥較多)。而陽明居中主土,為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故有四方,如為經證則用[白虎湯],若已入腑則分上、中、下,在上屬胃治以[謂胃承氣湯],在中屬小腸治以 [小承氣湯],在下屬大腸治以[大承氣湯]

  

臨床上筆者都尊仲景心法,只要辨證確鑿,處方投藥百發百中,效果常出乎意料之外,以上是筆者多年來體認出的心得,不敢藏私,提出供同道參考,望高明者不吝指正。


(來源:http://www.drmeans.tw/magazine/94/09.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