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初期症狀
最初的症狀包括:發高燒(最少38.8攝氏度或101華氏度)、嚴重頭痛、肌肉、關節或腹部疼痛、嚴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嚨痛、作嘔和頭暈。懷疑疫症爆發前,早期症狀會被錯誤診斷為瘧疾、傷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細菌感染,這些病都較常見。

中期症狀
伊波拉病毒進而可能會引致腹瀉、深色或帶血的糞便、咖啡樣吐血、因血管脹大而眼睛變紅、因皮下出血而皮膚出現紅斑、斑丘疹、紫斑和內出血。身體任何孔都會出血,包括鼻、口、肛門、生殖器官或針孔。其他症狀包括低血壓(低於90毫米汞)、低血容量、心悸、體內器官嚴重受損(尤其是腎、脾和肝) 並引致彌散性全身壞死及蛋白尿。

末期症狀
由中期症狀病發開始到死亡 通常需要714日。染病後第二個星期,病人一是退燒,一是出現多個器官衰竭,甚至出血不止。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第1條說: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

這段話明確地指出了溫病與傷寒的病因、邪氣人侵的途徑、所侵犯的部位及發生、發展的規律都不相同。葉天士的這段話,不能把它只看成是對溫病的論述,實際上講的是寒溫之辨,是傷寒與溫病的區別。傷寒是外感寒邪,溫病是外感溫邪,邪氣的性質不同。其侵入人體的途徑,寒邪是下受,溫邪是上受。其侵犯的部位,傷寒是先侵犯足太陽膀恍經,溫病是先侵犯手太陰肺系。其傳變的途徑、向裡傳變的過程,傷寒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溫病是順傳於胃,或逆傳心包。所以說傷寒與溫病雖然都是營、衛、氣、血的損傷,但是因為邪氣的性質不同,對營、衛、氣、血損傷的表現形式不一樣,治法也就迥然不同。這段話說得非常明確,總共才43個字,就把""""給區分開了,所以溫病就不能用傷寒法治療,它就必然要從傷寒學說中分離出來而形成獨立的體系。

文章中不僅指出了溫病的治法與傷寒大異,而且葉天士在第8條中又明確地指出了溫病各階段的治法,他說:

"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元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致慌張矣。"

這一條雖然僅有92個字,但它是綱領性條文,提出了衛氣營血辨證,指出了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傳變及其治法,給後世對溫病的辨證論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清營湯 

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黃(15克)、 元參(9克)、 竹葉心(3克) 、麥冬(9克)、丹參(6克)、 黃連(5克) 、銀花(9克) 、連翹(6克)。

主治: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細數,舌絳而乾。

用法:上藥,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牛角鎊片先煎,後下餘藥)。

禁忌:使用本方應注意舌診,原著說:“舌白滑者,不可與也”,並在該條自注中說:“舌白滑,不惟熱重,濕亦重矣,濕重忌柔潤藥”,以防滋膩而助濕留邪。

方解:
本方證乃邪熱內傳營分,耗傷營陰所致。邪熱傳營,伏于陰分,入夜陽氣內歸營陰,與熱相合,故身熱夜甚;營氣通於心,熱擾心營,故神煩少寐、時有譫語;邪熱深入營分,則蒸騰營陰,使血中津液上潮於口,故本應口渴而反不渴;若邪熱初人營分,氣分熱邪未盡,灼傷肺胃陰津,則必見身熱口渴、苔黃燥;目喜開、閉不一,是為火熱欲從外泄,陰陽不相既濟所致;斑疹隱隱,乃熱傷血絡,血不循經,溢出脈外之征;舌絳而乾,脈數,亦為熱傷營陰之象。遵《素問·至真要大論》“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之旨,治宜鹹寒清營解毒為主,輔以透熱養陰。故方用苦鹹寒之水牛角清解營分之熱毒,為君藥。熱傷營陰,又以生地黃涼血滋陰、麥冬清熱養陰生津、玄參滋陰降火解毒,三藥共用,既可甘寒養陰保津,又可助君藥清營涼血解毒,共為臣藥。君臣相配,鹹寒與甘寒並用,清營熱而滋營陰,祛邪扶正兼顧。溫邪初入營分,故用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輕清透泄,使營分熱邪有外達之機,促其透出氣分而解,此即“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具體應用;黃連苦寒,清心解毒;丹參清熱涼血,並能活血散瘀,可防熱與血結。上述五味均為佐藥。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清營解毒為主,配以養陰生津和“透熱轉氣”,使入營之邪透出氣分而解,諸症自愈。

化裁:
若寸脈大,舌乾較甚者,可去黃連,以免苦燥傷陰;若熱陷心包而竅閉神昏者,可與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合用以清心開竅;若營熱動風而見痙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鉤藤、地龍以熄風止痙;若兼熱痰,可加竹瀝、天竺黃、川貝母之屬,清熱滌痰;營熱多系由氣分傳入,如氣分熱邪猶盛,可重用銀花、連翹、黃連,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葉、板藍根、貫眾之屬,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AR] :

犀牛全球視為保育動物,犀角取得不易,一般習慣以水牛角替代 但根據中醫師唐雲的見解,衛分證或氣分證水牛角或許還有效,若病入營分證或血分證恐力有未逮 唐雲臨床經驗以玳瑁、銀花炭、蓮芯、連翹四味藥取代犀角、效果優於水牛角 他還特別提到、犀角或玳瑁、古人提醒需生用,磨汁服的方法,以免煎煮後壞了藥的寒涼特性,值得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