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灸療法

  

大灸療法是間接灸法的一種。因其施灸的範圍涉及背、腹部面積廣泛的區域,臨床常起大症,故以大灸命名。

  

大灸療法在一般書中未見述及,為高懷老醫師家傳秘法。高醫師係河北省豐潤縣人,精針灸術。1950年吾師岳美中教授在唐山執醫時,曾登門求教。高老時年83歲,感吾師之心誠,因傳其所秘,使此法得以廣布海內,造福人民。


【操作方法】

  

一、操作人員

醫師1人,助手2人。

  

二、操作用具

1張,三棱針1支,毫針2(針長2),大方盤23個,大鑷子23個,小刀12把,搗藥缸一個,草版紙一條(60cm,寬 3cm),蠟籤子23(插蠟用)

  

三、操作用品

艾絨250g,鹹蘿蔔(即醃好的紅色大蘿蔔:如無,青蘿蔔亦可)20002500g,紫皮大蒜500750g,蠟燭1支,酒精少許,脫脂棉 少許,火柴一盒。

  

四、操作前準備

將鹹蘿蔔切成長1寸,厚O5寸方塊(這裏的,為病人中指同身寸),紫皮大蒜搗爛如泥,攤蘿蔔片上,中間用手指按一凹,深度使蘿蔔片顯 露,蒜泥即形成一圓圈。另將艾絨放在平板上,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捏成食指大的小炷,放置在蘿蔔片上的蒜泥凹中。

  

五、臨床操作方法

 

先灸患者背部,次灸患者腹部。

  

1.背部灸法

  

(1)讓患者俯臥好,將草版紙長條自大椎穴起至長強穴止,順脊椎鋪好。因脊椎骨這條線不灸。

  

(2)將做好之鹹蘿蔔片先放在兩邊大杼穴處各一個,以後再沿著草版紙條由大杼往下順著排列到秩邊穴。其間所排之片多少無定數,以排滿為止。

  

(3)在第一排的外側,沿著排第二行,起點在大杼,風門二穴之間(即在第一排一二塊鹹蘿蔔及蒜片之間的外側),依次往下排,排到秩邊穴外上部 (比第一排少一塊)為止。

  

(4)將蠟燭用火柴點著,插在燭簽上(粘在他處亦可),便可開始灸。

  

(5)用鑷子夾住做好的艾球,在燭火上點著,放在鹹蘿蔔片蒜凹中逐個放好,排齊。灸的壯數多少要看患者的皮膚忍受性來決定,一般每個灸點灸 35壯。

  

2.腹部灸法

  

(1)先在膻中穴部位放一片鹹蘿蔔片,以此為中心點,在這點的上下左右周圍放上8塊,即形成19片的大方形。

  

(2)在鳩尾穴、神闕穴各放上1塊不著蒜的鹹蘿蔔片。該片的大小寬度仍如前,上下長度則要短3(即寬1寸,長07),此點不灸,兩穴之間 放鹹蘿蔔片6片。

  

(3)在神闕穴以下至曲骨穴這一段放5片。若是婦女,則石門穴不灸,放一塊不著蒜的鹹蘿蔔片(長、寬各為1)

  

(4)腹部沿正中行的(即正中行巨闕穴與下脘穴之間為起點)兩側,向下一行,每行放7片。

  

(5)沿第二行兩側(低半片與下脘穴平),再各排一行放6片。

  

(6)以上步驟完成後,便可開始灸治。灸治操作方法和壯數均同背部灸法。

  

3.針刺方法腹部灸完後,必須用三棱針于十宣穴放血。並針雙側三陰交穴,深1寸用瀉法,不留針,藉以瀉大熱之氣。

  

【主治病症】

  

久病體弱、虛寒痼疾、慢性腸胃衰弱、中陽不振、腎元不充及一切虛寒衰弱、久病不能起床者。

  

【注意事項】

  

1.在施灸過程中,不要使灸火熄滅,要隨時接上艾球,防止火力中斷,直至完成壯數為止。

  

2.此法由於灸點較多,倘照顧不周,容易造成燒傷或大灸瘡,增加患者痛苦。預防之法:若患者感覺灼痛,可將蘿蔔片抬起一點,或將艾火減弱一些。 注意觀察灸的部位,發現皮膚稍現深紅色時,即停止灸治。

  

3.灸完背部後,休息片刻。再灸腹部。

  

4.灸畢必須于十宣刺血,針瀉三陰交,不然會產生副作用,影響療效。


(來源: http://www.zhzyw.org/zyts/zyzj/09724155J03K7AJ05K52K28A.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