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淮牛膝、川牛膝


牛膝載于《本草經》,《廣雅》云:「牛莖,牛膝也。」此已暗示其得名的緣由,陶弘景解說甚詳:「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也。」《吳普》描述本品「葉如藍,莖本赤」,文字雖然簡略,而特徵與今之牛膝并無矛盾,是否一定此種,尚不能輕下定論

《本草圖經》云:「春生苗,莖高二三尺,青紫色,有節如鶴膝,又如牛膝狀,以此名之。葉尖圓如匙,兩兩相對,于節上生花作穗,秋結實甚細。」這些描述基本與 Achyranthes屬特徵吻合,參考《證類》淮州牛膝圖,與現今淮牛膝相同。儘管如此,也應看到《證類》除繪有淮州牛膝外,尚有單州、滁州、歸州牛膝圖,其中滁州牛膝尚接近Achyranthes屬外,歸州、單州牛膝既非Achyranthes屬,甚至也不是川牛膝所在的Cyathula屬,這能證明 在蘇頌所處的時代(11世 紀)牛膝尚存在比較嚴重的品種混亂。但這種情況似乎在蘇以後不久就得到了糾正,原因看來與當時河南規模性地種植有關,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記載:「今西 京作畦種,有三尺者最佳。」北宋的西京即今河南洛陽,從此以後,牛膝的種植漸多,品種基本保持不變。在《救荒本草》中,牛膝名山莧菜,文字襲用《圖經》而 稍詳,云:「苗高二尺已來,莖方,青紫色,其莖有節如鶴膝,又如牛膝狀,以此名之。葉似莧菜葉而長,頗尖(角+肖),葉皆對生,開花作穗。」所附藥圖(圖1)與《證類》淮州牛膝圖同,其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特點十分明確,故可判定為莧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

關於牛膝需稍加說明的是,陶弘景開始便提到牛膝有雌雄兩種,《集注》云:「乃云有雌雄,雄者莖紫而節大為勝爾。」陶說亦 見於《肘後方》卷7:「雄牛膝,莖紫色者是也。」蘇頌亦附和說:「此有二種,莖紫節大者為雄,青細者為雌。」類似的說法亦見於《日華子》:「淮州者長白, 近道蘇州者色紫。」《外台秘要》卷40張文仲療溪毒方亦用到「雄牛膝」。按莧科植物中色素的變化較為普遍,據謝宗萬先生研究,在四川有野生的牛膝,植株莖 葉呈紅色,當地稱「紅牛膝」,但此植物實際上仍為莧科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而非別種,此或即陶弘景等所說的「雄牛膝」。 至於「川牛膝」之名,最早見於唐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方》,宋代醫方使用甚多,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聖濟總錄纂要》、《三因極一病症方論》、《傳信適 用方》、《婦人大全良方》、《仁齋直指》、《世醫得效方》、《濟生方》等方書中,皆同時出現牛膝與川牛膝,但這些文獻中的川牛膝究竟是 Achyranthes bidentata之產於蜀川者,還是另有其物,茲簡論如下

如果把《本草圖經》比喻為宋代官方「藥材標準」的話,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是當時的「成藥指南」,既然蘇頌明確說牛膝「淮州者為真」,那《局方》怎麼會出現「川牛膝」之名呢?按《局方》雖成書北宋,而代有添補,今詳檢本書點校本,全書使用牛膝方劑46首,只有2首使用到川牛膝,即乳香應痛丸、秘方換腿丸,兩方皆見卷1,分別屬於「寶慶新增方」和「續添諸局經驗秘方」,添補年代都在南宋,顯然,除《仙授理傷續斷方》、《聖濟總錄纂要》以外,其他提到川牛膝的文獻幾乎都在宋室南渡以後

《局方》于嘉定元年(1208)附刊許洪《指南總論》3卷,該書卷上「論炮炙三品藥石類例」草部正式列有川牛膝之名,其略云:「川牛膝,凡使,先洗去蘆頭,剉碎,以酒浸一日夜,焙乾方用。如急,切,用酒浸,蒸過便使,不蒸亦得。」這是川牛膝第一次在炮製類本草中出現,而考該書作者許洪結銜「敕授太醫助教前差充 四川總領所檢察惠民局」,也確實與四川有關。嘉熙元年(1237)陳自明著《婦人大全良方》中共有30首處方使用川牛膝,占全書含牛膝處方的1/3,卷首「辯識修製藥物法度」專門提到川牛膝:「揀如鼠尾,軟而甜者為上。」

我們認為,南宋醫方中涉及的川牛膝,應該不是Achyranthes bidentat之產於四川者,或許已經是Cyathula officinalis,理由有四:(1)如前所述,《圖經》確立了Achyranthes bidentat的正品地位,北宋後期此種已有規模化種植,一般而言,藥物一旦由野生變家種後較少發生品種混亂,但宋室南遷,原產北地的藥材來源成了困難,急需在南方找尋替代品,在此過程中確有可能再次發生混亂。(2Achyranthes屬在南方分佈廣泛,江蘇、安徽至今都可找到 Achyranthes bidentat的野生品,而據《咸淳臨安志》卷58、《海鹽澉水志》卷6、《淳熙三山志》卷41記南宋時杭州、海鹽、福州都有牛膝藥材產出,《寶慶四明志》卷6記高句麗有牛膝販來中國。《咸淳臨安志》卷58「藥之品」牛膝條還有註釋云:「仁和、璽橋、白石多種」。顯然,若非特殊原因,實無必要舍近求遠地從西南尋找藥源。(3)方書中牛膝與川牛膝同時出現,意味著書作者將二者視為兩物。(4)應該承認《婦人大全良方》中描述川牛膝藥材「揀如鼠尾軟而甜者為上」,這更接近Achyranthes bidentat藥材特徵。但Cyathula officinalis藥材雖然相對粗大,韌性亦強,仍能從中揀擇出「如鼠尾軟而甜者」,故也不排除其為Cyathula officinalis的可能

不妨作這樣的推測,唐代川牛膝只是地方習用品,偶然在方書中使用,如《仙授理傷續斷方》,北宋隨著牛膝品種的統一,川牛膝逐漸被人淡忘,(如《聖濟總錄纂要》共134方使用牛膝,其中僅卷16有 兩方寫作川牛膝,且尚不排除後人添補的可能。)南宋由於淮牛膝來源困難,南方地區雖有同種或近緣植物,但因物候或栽培技術的問題,皆不能滿足藥用要求,這 樣原來的地方習用品川牛膝又重新登台,成為南宋醫方中大量使用的品種。或許南宋時期川牛膝作為淮牛膝的代用品只是權宜之計,但使用既久,漸漸發現川牛膝藥 性亦有不同于淮牛膝之處,因此當元明統一之後,淮牛膝來源不再困難,而川牛膝在方書中的使用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逐漸增加,直到成為一個獨立品種

各家觀點:
以上論述畢竟假設的成分居多,為進一步明確
Cyathula officinalis的藥用沿革,茲將元明以來與川牛膝相關的主要文獻羅列如下:

1.
《壽親養老新書》係宋陳直原撰,卷2以下皆元鄒鉉續補,該書卷4「神仙不老丸」條歌訣稱「牛膝」,詳注則言川牛膝,并云:「長三四尺而滋潤者,去苗,刷洗淨,焙乾,寸截,用酒浸一宿,焙燥,秤一兩半。」

2.
明代《滇南本草》白牛膝條云:「強筋骨,功勝川牛膝」。

3.
明《本草綱目》牛膝條集解項,李時珍云:「牛膝,處處有之,謂土牛膝,不堪服食,惟北土及川中人家栽蒔者為良。秋間收子,至春種之。其苗方莖暴節,葉皆對生,頗似莧葉而長,且尖(角+肖),秋月開花作穗,結子狀如小鼠負虫,有澀毛,皆貼莖倒生,九月末取根。水中浸兩宿,挼去皮,裹紮暴干,雖白直可貴,而挼去白汁入藥,不如留皮者力大也。嫩苗可作菜茹。」

4.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17:「神仙不老丸」用川牛膝,云:「長而潤者去蘆,酒浸一宿,焙乾一兩半。」

5.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識》卷5云:「淮牛膝細長,色黃白,治女。川牛膝大而帶黑色,治男。皆本草未載。」

6.
清張璐《本經逢原》卷2牛膝條云:「淮產者長而無旁須,水道澀滲者宜之。川產者細而微黑,精氣不固者宜之。」又云:「惟川產者氣味形質與續斷彷彿,庶無精滑之虞。」

7.
民國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卷2牛 膝條云:「牛膝計有三種,功用各有專能。河南淮慶產者曰淮牛膝,根長二三尺,肉肥,色黃白,皮光潔性糯,枝粗者佳。天津產者,皮黃粗糙,有軟刺不圓,性梗 者次。四川產者,曰川牛膝,根莖粗無蘆,色黃黑,枝粗軟糯者良,去頭稍用。浙江各地出者,曰杜牛膝,紫梗綠葉,對節而生,葉頗類莧,根細短,含有滑汁,治喉症,能引吐惡痰毒痰,利小便。淮牛膝補筋健骨,滋肝腎之功,如牛之有力也,故名。川牛膝,祛風利下焦濕。種類不同,效用亦異。」

8.
民國張壽頤《本草正義》謂:「川牛膝之名,不見於古書,惟張石頑《本經逢原》謂淮產者長而無旁須,水道澀滲者宜之。川產者細而微黑,精氣不固者宜之。又謂川產氣味形質與續斷彷彿,用之無精滑之虞。是牛膝之川產者,不專以滑泄見功,而宣通關節之力則一,頗為有利無弊,肝腎陰虛,而機關不利者宜之。但今時市肆中之所謂川牛膝,則其形甚大,而性質空鬆,又與石頑之說不類,然用之于肩背手臂,疏通脈絡,流利骨節,其效頗著。蓋其質空疏,則其力能旁形上達,以視淮牛膝之堅實直下者,功用大有區別。而世俗恆以川膝、淮膝,視為一類二種,隨筆拈來,含混用之,不知分別,誤矣。」

以上14條涉及川牛膝的炮製,皆因襲許洪《指南總論》,2條僅載其名,均無助于判斷品種。3條《綱目》提到「川中人家栽蒔者」,這本來是很重要的線索,但其植物描述毫無疑問為Achyranthes bidentat,故很容易被讀者認為川中種蒔者也是此種,但事實上時珍未必見過川中人家栽蒔牛膝的原植物。78條年代已晚至民國,多數研究者都同意文中「川牛膝」是指Cyathula officinalis。有爭議的是56條,謝宗萬先生認為《本經逢原》所謂「川產者」很可能是四川出產的Achyranthes bidentata ,而《本草正義》所說當時的市售川牛膝品種「其形甚大,而性質空鬆」,才是Cyathula officinalis。其說恐誤。如果從藥材性狀來判斷兩種牛膝,《物理小識》首次將淮牛膝與川牛膝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方以智說淮產形細長而色黃白,川 產相對大而帶黑色,後者應該符合Cyathula officinalis的特徵。而《本經逢原》也是兩種牛膝一起比較,張璐說淮產長而無旁須,而川產者細而微黑,先生惑于張璐文中的「細」字,認為張壽頤《本草正義》「所謂其形甚大而性質空松」才是Cyathula officinalis,而先生忽視了《本經逢原》中很重要的一句話「川產者氣味形質與續斷彷彿」,就藥材形性特徵而言,似續斷者應該是 Cyathula officinalis,而非Achyranthes bidentata。綜上所述,Cyathula officinalis應該是川牛膝主要來源,其栽培歷史可依據《綱目》所說「川中人家栽蒔」,追溯到明代

其他觀點:
《別錄》云:「生河內川谷及臨朐。」《太平御覽》引《吳普》則作:「生河內或臨邛。」又引《建康記》云:「建康出牛膝。」《集注》云:「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長
大 柔潤,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也。」以上早期記載中涉及牛膝的產地有河南、山東、江蘇,如果《吳普》「臨邛」不誤的話,還包括四川。

唐代《千金翼方﹒藥 出州土》記河北道淮州出牛膝,《新唐書﹒地理志》則在淮州河內郡、杭州餘杭郡兩處記載土貢牛膝。雖然《本草圖經》說「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但強調「不及淮州者為真」,宋《元豐九域志》卷
2淮州河內郡專門記載「土貢牛膝五十斤」,《本草衍義》則首次 記載洛陽種植牛膝:「今西京作畦種,有長三尺者最佳。」西京為今河南洛陽。如品種條所論,北宋已經完全確定淮牛膝的道地地位。《品彙精要》亦以淮州者為道地,《藥物出產辨》云:「產河南淮慶府武、涉、溫三縣。」關於浙江杭州一帶所出的牛膝,尚有需要說明者,不僅《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代作為貢品,在宋代 文獻中亦多次提到浙江牛膝,除品種條已經涉及的几部方志外,《太平寰宇記》、《夢梁錄》也有類似記載,但宋以後這類牛膝漸漸湮沒無聞,最後被曹炳章歸為 「浙江各地出者曰杜牛膝」一類,屬淘汰品種,不堪滋補之用。

至於川牛膝,其以產於四川而得名,品種條考證認為川牛膝應主要指
Cyathula officinalis, 該植物本是四川地方習用品,南宋時期作為淮牛膝的替代品入藥,元明以後逐漸分化為獨立品種,四川是其正宗產地,其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今用川牛膝主產 於四川天全、榮經、峨眉、峨邊、西昌、雅安地區。總之,從道地性變遷沿革來看,牛膝的道地產區不宜離開河南,而川牛膝則以四川為道地

(來源:http://yibian.hopto.org/esay/?eno=17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