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體質吃出健康


傳統醫學講求人與大自然共同生活,就是要順應四季的變化增減衣物及選擇合適的食品等方式來調節及養護身體。而「藥食同源」無論是藥或食品都對人體有好處及有害,就看在實際應用時的選擇是否正確,所以建立正確的知識才能做出適當的選擇,來促進健康。如過果選擇錯誤時就算是多高貴的食品或藥品都有可能造成身體的傷害。古人用許多的經驗包括各種藥食的性質,還以陰陽五行的原理,巧妙地把藥食和人體生理及病理的性質相結合,就這樣發展出一套與西醫截然不同的醫藥系統。

傳統醫學認為人體內部存在著陰、陽,寒、熱,虛、實等的傾向,因此重視身體各功能的均衡表現,保持身體生理的平衡才是袪病強身的健康之道,過虛、過寒或過熱等都不好。為保持身體在健康平衡的狀態,最重要的是必須先瞭解身體的狀況,也就是「體質」。而飲食食物自身也性味、歸經、升降浮沉上的不同,因此傳統醫學的所歸納的食物特性,也就是「食性」,來選擇適合體質情況的食物,再更進一步來依傳統醫學的「八法」 原則來調身體的生理功能,依據自身情況而選擇適當的飲食,達到身體保健的功效。例如:怕冷或手腳冰冷,屬寒性體質的人,必須選擇熱性食物如生薑等,以熱性食物來平衡寒性體質。相反的,身體發熱或中暑等有熱性特徵的人就應多吃西瓜、白菜等寒性的食物,以寒性食物來平衡熱性的體質。

與西方醫學有所不同的是食物除了營養素的不同,在傳統醫學也區別出食物性味的「食性」,更進一步依人體的器官與「經絡」,將食物根據食物的作用的部位,分別歸入身體各氣器官及經絡稱之為「歸經」,如此就可以保證身體健康,還可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新陳代謝能力,延年益。壽除此之外在傳統醫學中認為,人體氣血的運行,受到自然界四季寒熱變化影響,甚至在一天之內都有氣血運行的變化,稱為「子午流注」,如果能注意時間的變化,給與身體各器官適當的調養,就能促進各器官的健康,進而大大提高體能及抗病的能力。

(來源:http://health.edu.tw/health/portal/herbalist/cd_a/01_page_0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